服務熱線
18127993046
加濕型空氣凈化器凈化效率檢測
檢測原理
加濕型空氣凈化器凈化效率檢測:加濕型空氣凈化器的凈化效率是衡量其綜合性能的核心指標,它融合了空氣凈化與加濕雙重功能。簡單來說,這類設備通過濾網過濾空氣中的顆粒物和有害氣體,同時通過蒸發(fā)或超聲波等方式增加空氣濕度。凈化效率則是指在特定條件下,設備去除空氣中污染物的能力。
檢測時,我們會在30立方米的密閉實驗艙中注入污染物,如PM2.5和甲醛,然后開啟凈化器,記錄污染物濃度隨時間的變化。通過比較凈化前后的污染物濃度,計算出凈化效率。例如,一臺凈化效率為90%的加濕器,意味著它能在一定時間內去除空氣中90%的污染物。
值得注意的是,加濕功能可能會影響凈化效率。過高的濕度可能導致濾網受潮,降低過濾效果。因此,檢測時需要嚴格控制實驗艙內的濕度條件,通常保持在50%±5%。
標準依據
加濕型空氣凈化器的檢測主要依據國家標準GB/T 18801-2015《空氣凈化器》和QB/T 4477-2013《加濕器》。這兩項標準分別規(guī)定了空氣凈化器和加濕器的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。
具體到凈化效率檢測,主要參考以下指標:
檢測項目 | 標準要求 | 檢測條件 |
|---|---|---|
顆粒物凈化效率 | ≥ 90%(1小時) | 初始濃度 800 μg/m3,溫度 25℃±1℃ |
甲醛凈化效率 | ≥ 80%(1小時) | 初始濃度 1.0 mg/m3,濕度 50%±5% |
加濕量 | ≥ 250 mL/h | 室溫 25℃,相對濕度 30% |
噪音 | ≤ 55 dB(高速檔) | 距離設備 1 米處 |
這些標準確保了檢測結果的權wei性和可比性,為消費者選擇產品提供了重要參考。
測試流程
加濕型空氣凈化器的凈化效率測試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:
1. 實驗準備
首先,我們需要準備一個30立方米的密閉實驗艙,確保艙內環(huán)境參數可控。實驗前需對艙內進行che底清潔和消毒,避免殘留污染物影響測試結果。
然后,將待測試的凈化器放置在艙內中心位置,連接好電源。同時,準備好污染物發(fā)生裝置,用于產生實驗所需的PM2.5和甲醛氣體。
2. 測試步驟
(1)調節(jié)實驗艙內溫度至25℃±1℃,相對濕度至50%±5%。
(2)啟動污染物發(fā)生裝置,將PM2.5濃度調節(jié)至800 μg/m3,甲醛濃度調節(jié)至1.0 mg/m3。
(3)關閉污染物發(fā)生裝置,開啟凈化器,同時啟動數據記錄系統。
(4)每5分鐘記錄一次艙內污染物濃度,持續(xù)1小時。
(5)在測試過程中,同時監(jiān)測凈化器的加濕量和噪音水平。
3. 數據處理
測試結束后,根據記錄的數據計算凈化效率。公式如下:
凈化效率(%)=(初始濃度-最終濃度)/初始濃度×99.99%
同時,需要繪制污染物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,評估凈化器的凈化速度和穩(wěn)定性。
數據解讀
凈化效率數據需要結合實際使用場景來解讀。一般來說,顆粒物凈化效率達到90%以上,甲醛凈化效率達到80%以上的產品,就能滿足普通家庭的需求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實驗室條件下的檢測結果可能會高于實際使用效果。這是因為實驗艙內環(huán)境穩(wěn)定,而家庭環(huán)境中存在門窗開啟、人員活動等因素,會影響凈化效果。
此外,加濕功能與凈化效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平衡關系。我們的測試數據顯示,當加濕量超過300 mL/h時,部分凈化器的顆粒物凈化效率會下降5%-10%。因此,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,需要根據自身需求權衡加濕量和凈化效率。
選購建議
基于我們的檢測經驗,給消費者以下選購建議:
關注綜合性能:選擇凈化效率和加濕量都能滿足需求的產品。一般來說,對于3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,建議選擇顆粒物CADR值≥300 m3/h,加濕量250-350 mL/h的產品。
注意濕度控制功能:優(yōu)先選擇帶有濕度自動控制的產品,當室內濕度達到設定值時,能自動降低加濕量或停止加濕,避免濕度過高影響凈化效果或導致室內發(fā)霉。
考慮濾網壽命:加濕型凈化器的濾網更容易受潮,建議選擇具有抗菌功能的濾網,或定期更換濾網,一般建議每3-6個月更換一次。
噪音水平:夜間使用時,建議選擇噪音≤35 dB的產品,以免影響睡眠。
能效等級:選擇1級能效的產品,既能節(jié)省能源,又能減少使用成本。
最后,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前查看產品的檢測報告,確認凈化效率等關鍵指標是否符合標準要求。同時,可以關注第三方評測機構的測試結果,作為參考。
通過科學的檢測和理性的選擇,相信您能找到一款既適合自己家庭,又能有效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加濕型空氣凈化器。